小镇专题:遍布千家万户的梳绒机【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史】(二)
| 招商动态 |2017-07-28
遍布千家万户的梳绒机
NEWS
﹀
﹀
﹀
农民群众有很强的效仿性。受利益驱动,首先在杨二庄公社境内的社队企业,不管是原先搞化纤毛纺的,还是搞汽车配件胶垫儿和电缆线的,纷纷转向羊绒分梳。
自1978年春夏之交戴屯村六、八队开头,尔后传向杨二庄社办企业、杨二庄村、杨二庄境内其他村。1980年初又由杨二庄传入黄金庄公社和个别村。王化庄村的庄荣昌,先与县砖厂(利用其场地)合营,后自己独立出来,征地建厂,是全县第一个分梳羊绒的私营企业。
1981年10月以后,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,人心向散,有些社队企业也散了。但农民群众中有一部分搞工副业和“跑外”的能人,这部分人中因个人没大经济实力,就走向“户联合”,在杨二庄和黄金庄境内的村庄,有的利用原副业摊儿的厂房,有的利用生产队的仓库或牲口棚,开始安装梳绒机。生产队没有凝聚力了,联户办企业和个体企业,却显露出旺盛的发展苗头。
这些山羊绒分梳摊点儿,主要还是以分梳下脚料为主。其产品销售,主要仍是北京绒毯厂、上海“联毛”和上海第五毛纺厂等国内使用厂家。
1983年秋,从羊绒加工发源地杨二庄已经调任黄金庄公社副书记的苑金锐,又让黄金庄社办企业一下购进8台梳绒机,搞起羊绒加工。这一年,在黄金庄公社境内,羊绒加工业四处开花,过去搞电缆的、卖棉油的,都干起羊绒加工业。
1984年春,新的一届清河县委、政府,大胆改革开放,解放思想,积极探索发展清河经济的新思路,从全县实际情况出发,认准了正在悄然兴起的羊绒加工、汽车配件等以家庭工业为主的生产模式是一条富民强县的路子,就冲破“左”的条条框框,打破旧观念的思想束缚,制定出《放宽经济政策的24条规定》,全面推进了家庭工业的大发展。
在这种背景下,村村点火,户户冒烟,纷纷办起各种各样的小加工厂。羊绒加工业户更如雨后春笋一样,很快冒出许多。原来杨二庄和黄金庄两个公社境内,不足100台梳绒机,一年内发展到300多台,户联户,亲戚联亲戚,很快向县内其他乡镇发展蔓延。1986年,全县梳绒机已达670台;1988年发展到1500台;1994年达到7500台;2008年底已逾17000台。
有业内人士认为,清河羊绒加工业之所以发展这么快,与在起步阶段羊绒市场价格一直是涨价趋势有重大关系。八十年代初的无毛绒,不足10万元一吨,之后是20万、30万一吨,到1986年已涨到40多万一吨,一路上扬趋势。在这个阶段内安机子梳绒的,几乎没一份赔钱的,且造就了不少企业大户。
我们不否认这一事实,但我们也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原因。在以后羊绒加工业的发展中,还遇到过羊绒价格的升降沉浮,但从业户和加工量上看,一直是迅速发展趋势。所以说还有以下一个重要原因。
在羊绒粗加工的迅速发展过程中,羊绒业户的精梳羊绒,越梳越精,摸索出一种种独特方法,积累了一套套经验。他们所用机器,大部分是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外国产丰田、四马来、普拉特等,和五十年代后国产青岛181、上海大龙、西南局产614、山西182等梳棉机。他们在使用过程中,首先对机器适应梳绒不断进行改造;其次,就是在分梳的技术特点上,创造了诸多方法:梳长绒短绒一样,梳粗绒细绒不一样,绒不同室内干度湿度不一样,梳头遍与梳末遍机器间隔不一样,梳牛绒、驼绒、兔绒与山羊绒梳法不一样等等。
用旧梳棉机改造的梳绒机,在分梳的提纯度上,已远远优于中外联合研制的大型联合自动梳绒机。联合梳绒机虽然功率高梳得快,分梳原绒一遍即成,但提纯度仅90%左右,其机下的风筒毛还有不低的含绒率。赵宋庄新兴绒毛厂有两台大型联合梳绒机,机下的风筒毛均用小型梳绒机再梳;而大机器下来的毛渣,也有小户买去再梳。
清河县之所以形成全国最大的羊绒粗加工集散地,梳绒机多、加工能力大是其一;再一个就是梳绒机提取率高,且清河人积累了独到分梳方法,不截绒,不损绒,出成品绒率高,降低了成本,所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越发展越大。
羊绒小镇
小镇大梦想 风韵赛江南